先天免疫1-防線
先天性免疫,又稱非特異性免疫,是免疫系統非專一性的防禦,雖然不具記憶性(後天性免疫有記憶細胞),但能在面對常見的病原時,能產生快速的應對。(誠心感謝演化機制~)
第一道防線(天然屏障)
- 物理性:表皮(無差別阻擋)、皮膜(以黏液阻滯病原體移動)
- 化學性:溶菌酶(可破壞細胞壁,唾液、眼淚中都有)、IgA二聚體(停在黏液中以中和抗原)、脂肪酸、乳酸、抗微生物肽(AMPs)
- 生物性:人體共生菌叢與外來菌競爭(隔山觀虎鬥?)
防禦素
防禦素(defensin)屬AMP,具正電及兩親性(兼具親水、疏水),由於細菌細胞膜表面帶負電(人體細胞膜電中性,與細菌有別),防禦素因電性相吸黏附細菌細胞膜,進而插入細胞膜,影響或破壞細胞膜結構,達到殺滅細菌的目的。
黏膜
黏膜和皮膚最大的差別是,皮膚較像是在外面不動的防護罩(角質層),而黏膜傾向動態變化、具有通透性。
黏膜的細胞表面有充滿醣蛋白的黏液(合稱糖被glycocalyx),身體各部位黏膜都有糖被分布,除了可以黏住病原(減緩移動速度等),也能黏住IgA二聚體,讓抗體發揮中和功能。
TEM:小腸絨毛與糖被。小腸上皮的敵我攻防,糖被成了刀光劍影的戰場,AMPs和IgA dimer都在這裡發揮作用。
因吞噬細胞無法到達糖被,且避免發炎導致上皮細胞死亡,防線破口,故IgA二聚體功能以中和為主。
腸道MALT
MALT,即mucosa-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(黏膜相關淋巴組織)。
身體最多淋巴組織之處就位在腸道,腸道是身體免疫系統的一大城牆,每天都必須面對各種外來物的入侵,又有大量共生菌叢在虎視眈眈,但同時必須盡可能從食物吸收多一些養分,需要小發炎才能制衡腸道菌,卻不能發炎太旺盛。
M細胞,夾在小腸上皮間,因缺乏微絨毛,病原喜歡從這裡入侵,之後就被M細胞作胞吞轉運運到腸道內側的培氏斑中(這裡有大量DC、B cell、T cell)。
樹突細胞(DC),可以胞吞M細胞送進來的抗原做抗原呈現,也能伸出「觸手」撈抗原做抗原呈現。
M細胞和DC很像在做抽樣檢查,時刻監督有沒有人闖入,但為了不輕易吹響發炎的號角(上皮細胞受損,菌叢就侵門踏戶了),DC、附近的巨噬細胞都較缺乏TLR受體,呈現拉扯性的平衡。
第二道防線
當外來抗原藉機通過免疫第一道防線的屏障,免疫相關的細胞(如上皮細胞、白血球等)會釋出趨化素、介白素等,召募白血球,引起免疫相關蛋白質活化(如補體),擴大免疫應對規模(如發炎),並同時修補破口。
第二道防線的準則是:
辨認病原共通特徵!如此就能快速反應,即便不能完全扼殺,也可以阻止快速蔓延。
敵我辨識
敵我辨識乃免疫中最重要的一環,若不能正確區分自我/非我的物質,那就會在錯誤的時機啟動免疫,殃及自身細胞,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,如:重症肌無力(Myasthenia gravis)、多發性硬化症(Multiple Sclerosis)等皆由此起。
第二道防線的敵我辨識由PAMP/PRR負責,我會整理在下一篇。(看來是個大工程,要好好加油了:D)
Claire2004(2022/02/10)